【发表论文】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育人路径研究与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四进”思政育人体系实践

发布时间:2020-09-04浏览次数:266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不断强化思政育人功能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立足继续教育培养对象、教育教学方式的特点,在继续教育思政育人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思政课程进课堂”“支部建设进班级”“价值教育进培训”“公益实践进社区”的“四进”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提升了高校继续教育思政育人的温度、广度、深度。

关键词:继续教育;思政教育;育人;实践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基本方针原则和工作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继续教育作为高校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学习形式的灵活性,探索出一套适用于继续教育的思政育人体系,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动继续教育高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继续教育思政育人的重要性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与2019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强调,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回答“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作为高校办学体系与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必须将思政育人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2019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落实网络教育党建主体责任,努力拓宽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

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培养对象及教学方式的特殊性,更加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继续教育育人全过程的重要性。一方面,继续教育学生群体构成更加复杂,相对于全日制学生,该群体年龄跨度较大、成分相对复杂、工学矛盾较为突出、思想多元且固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紧迫也更有必要;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多采用在线学习与短期面授教学(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师生间物理距离较远,师生交互往往在线上进行,学生群体的归属感和向心力相对偏弱,思政育人工作面临新挑战,亟需进行新模式、新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一套适应继续教育教学特点、成效更加显著的思政育人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继续教育思政育人现状

相对于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育人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在顶层设计、资源建设、师资团队、教学方式等方面思政育人功能相对偏弱,尚未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方面重视不够,在“怎样培养人”方面缺少探索和实践。

在顶层设计方面,高校继续教育目前大多偏重于知识、技能类的教学与培训,许多高校没有在继续教育培养方案中设置思政育人模块,相应课程只是作为公共基础课讲授,教育观念相对陈旧,存在着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脱节、学生内在信仰需求激发不足等问题,致使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在资源建设方面,思政课程数量与内容不够丰富,多偏重理论政策灌输,家国情怀、综合素养等方面凸显不足,学生缺乏新鲜感与参与度;继续教育专兼职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知不足,不能正确理解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致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在师资团队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大多建有一支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但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方面相对较弱,距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倾向于“单向灌输”,缺少生动性和亲和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缺乏。

三、继续教育思政育人路径探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继续教育教学方式与学生群体的特点,把破解继续教育思政育人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正确把握育人方向,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探索构建了继续教育“四进”思政育人体系。

(一)思政课程进课堂,筑牢继续教育学生信仰之基

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继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发展的灵魂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品质和思政教育成效。新时期,高校应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动对接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继续教育思政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应把思政教育贯穿继续教育育人全过程,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专门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继续教育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组建了思政课教学团队,制定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纳入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培训”与“培训思政”有机融合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学校积极探索学历继续教育思政教育新载体、新模式,打造了由价值引领、素养提升、文化铸魂、先锋示范4个模块组成的“思政育人”微课堂,采用线上交互、交流研讨、实地观摩等形式,引领学生了解国家形势、熟悉学校历史、感受榜样力量,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让各类课程从不同角度与维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政教育。不断推进非学历继续教育思政内容培训与专业内容培训的融会贯通,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讨、党风廉政建设等思政专题培训,并开设基层党建实务、工匠精神、素养提升类课程,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思政培训和技能培训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二)支部建设进班级,把稳继续教育学生思想之舵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中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群体中,学生党员占有很大比例,尤其在非学历继续教育过程中,学生党员往往要脱离工作岗位进行学习与培训,存在组织生活不及时、不规范的问题。如何帮助学生党员在脱产学习培训期间规范开展组织生活、不断加强教育管理,是高校继续教育应当积极探索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结合业务发展实际,在脱产培训班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将培训班学生党员纳入教育发展中心党委统一管理,并积极推进临时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协同开展党建活动,发挥临时党支部在培训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提升培训质量。为有序开展组织生活,教育发展中心党委为临时党支部印发学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手册,每月下发党支部组织生活指导意见,并规范开展“三会一课”,定期举办“重温入党誓词”、参观青岛党史纪念馆与海军博物馆等主题活动,确保学生党员组织生活不断线。

(三)价值教育进培训,熔铸继续教育学生精神之魂

价值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手段,往往被摆在思政教育的首要位置。面对新要求、新形势,高校应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和榜样典范作用,引导继续教育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厚植家国情怀,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价值教育有效路径,不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历继续教育开学典礼为契机,邀请“改革先锋”许振超、“全国劳动模范”王炳交、“新世纪的张海迪”刘仕春等英模人物来校作专题报告,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上好“开学第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诵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主题朗诵比赛,遴选优秀师生代表做好思想引导与经验分享,讲好英模故事,加强示范引领。在培训过程中植入“工匠精神”“挑山工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引导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同时,高度重视“石大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积极组织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参加“黄岛讲坛”“思创论坛”、交响音乐会等校园文化活动,领略大师风采、启迪进取精神、陶冶高尚情操;不断强化网络育人和实践育人,除在微课堂中设置“文化铸魂”模块、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外,还积极开展“石大校园行”活动,将价值教育融入继续教育教学全过程,传承家国同心、艰苦奋斗、惟真惟实、追求卓越的“石大精神”。

(四)公益实践进社区,增强继续教育学生社会责任

服务社会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高校立足办学实际,组织继续教育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探索建立校地协同的育人机制,不仅是高校继续教育开展实践育人、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渠道,也是高校丰富社会服务内容、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体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不断强化服务社会职能,组织继续教育师生走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开展“送教进军营”特色项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部队官兵开展专题学术报告,赠送经典图书和视频学习资料,将优秀师资、优质课程送到驻地部队;发挥学校资源优势,组织师生党员走进驻地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公益服务,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党工委共同搭建了“校地党员实践锻炼平台”“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社区儿童成长平台”和“社区居民素养提升平台”,着力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推动“书香社会”“和谐社区”创建和“教育惠民”工程精准落地;创立“公益活动月”活动品牌,组织学历、非学历继续教育学生,围绕节能环保、教育助学、敬老服务等主题,开展走进敬老院、爱心捐赠、公益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选派师生志愿者参与“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志愿服务,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关于继续教育思政育人的思考

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社会持续发展、技术不断革新,这就要求思政课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高校继续教育必须提升思政队伍的建设水平。未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与质量,办“有温度”的思政教育,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政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耳、入心”,使学生“真听、真懂、真信、真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继续教育。

(一)内容与时俱进、凸显办学特色,激发思政教育活力

社会的不断前行要求思政育人在教学内容上要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新时期,继续教育学生性格更加鲜明、思想更加多元,以往的思政教育内容已经明显不适用于当前了。如何通过有针对性地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高校继续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需要克服教学内容固定化、狭隘化的问题,切忌进行政策文件的“填鸭式”宣贯,要深入挖掘驻地深厚文化底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拓展思政育人的广度和宽度。思政教育不仅是价值观的纲条要领,也可以是一条社会热点的探讨,一则正能量的故事,一个就在身边的榜样。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尝试在“大思政”体系的范围内,发挥“微思政”的力量,用更亲近、细腻的“碎片化”教学内容进行隐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进行教育和引导。

(二)发挥技术优势、线上线下结合,强化思政教育张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改进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因为“互联网+”思维更加符合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的表达方式,也因为它能更精准地对接继续教育学生的思想需求。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大数据平台资源,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单向性和载体单一性的束缚,形成现实与虚拟联动、课内与课外互动的新型思政育人模式,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尝试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育人平台,通过创建思政育人主题网站、微信平台、班主任博客,以及推广易班行动计划等方式,实现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的点对点传播,实时与学生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全方位宣扬正能量,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思政育人必须进行实践教学。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体验过,变成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尤其对于继续教育学生来说,实践能够将思政理论教育真正内化于心,在体验过程中感悟思政教育的内涵。

(三)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形成思政教育合力

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学生管理者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水平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思政育人的实效。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继续教育思想政治队伍,切实发挥思政教育实效,是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审慎思考的重要内容。

高校继续教育要聚焦“教师思政”,坚持建管结合、严爱并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体可从严格选聘、强化培养、良性比拼、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提高思政教师的准入门槛,严格选聘标准,从根源上保证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思政师资团队,加强思政课名师建设,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育思政课带头人和优秀学生管理者;定期举办各种教学交流活动,进行优秀教学案例及成果的网络展示和展板展示,开展各类良性竞赛,提升思政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并完善激励制度,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评选表彰,激发思政团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证思政教育顺利有序地开展。